美國科學家在17日出版的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上刊發(fā)論文指出,在核磁共振成像(MRI)技術問世50周年之際,他們將小鼠大腦圖像的分辨率提高了6400萬倍,新圖像中單個體素(三維像素)只有5微米。這一成果有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人腦的狀況,如隨著年齡的增長,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(jīng)退行性疾病的出現(xiàn),人腦會發(fā)生何種變化。
研究論文主要作者、杜克大學艾倫·約翰遜教授表示,盡管新研究觀察的是小鼠腦而非人腦,但精細的核磁共振成像提供了一種重要的新方法,能以破紀錄的分辨率可視化整個大腦的連接,讓人們能以全新的方式看待神經(jīng)退行性疾病。
新研究使用到的關鍵組件包括強度高達9.4特斯拉的磁鐵(大多數(shù)臨床MRI主要使用1.5—3特斯拉的磁鐵);一組比臨床MRI強100倍的特殊梯度線圈,其有助于生成大腦圖像,以及一臺相當于近800臺筆記本電腦的高性能計算機。
約翰遜團隊使用名為光片顯微鏡的技術對小鼠的大腦組織成像,這一技術使他們能夠標記大腦中的特定細胞(如多巴胺釋放細胞)群,以觀察帕金森病的進展。隨后他們將光片照片映射到原始MRI掃描圖片上,得到了綜合的小鼠全腦數(shù)據(jù)圖像,這使他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觀察大腦的微觀奧秘。
如一組綜合MRI圖像顯示了大腦連接隨小鼠年齡增長的變化,以及特定區(qū)域(如與記憶有關的海馬下托)的變化。另一組圖像則展示了彩虹色的大腦連接,突出了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的退化。
研究人員希望借助新技術,更好地理解罹患某些人類疾?。ㄈ绾嗤㈩D舞蹈癥、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疾病)的小鼠模型,以便更透徹地理解類似疾病在人類身上如何出現(xiàn)以及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