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久以來人們便一直認為,人類的心臟和大腦一樣,在形成后就不再產生新的細胞。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宣布發(fā)現人一生當中都在孕育新心臟細胞的證據。
研究過程中,研究人員利用一項創(chuàng)新性技術發(fā)現泵血器官——心臟擁有自愈合潛力;他們對心臟細胞進行了碳-14年代測定。在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進行地上核彈試驗時,空氣中的放射性碳-14數量增多。1963年,一項反核擴散條約終中止了核試驗的腳步,在此之后,碳-14數量逐漸下降。研究人員解釋說,任何在進行地上核試驗的年代形成的細胞——無論是動植物細胞還是人類細胞——其DNA中的碳-14含量都應處于一個更高水平。他們利用碳-14年代測定法對核試驗前后出生的人進行了測定,結果發(fā)現心臟在不同時期都會孕育新細胞。事實上,在一個人一生當中,心臟細胞都處在再生狀態(tài),25歲時的年更新率為1%,這一數字在75歲時跌落至0.45%。
長期以來,科學家便一直認為心臟、大腦和胰腺等器官在形成后便無法再生新細胞,雖然它們的體積明顯增大。它們雖能夠創(chuàng)造新細胞,但并不是心臟細胞或者大腦干細胞。這一理論主要建立在下面這一事實基礎之上——如果這些器官因傷病遭到破壞,其失去的功能便很難恢復。研究人員現在認為,心臟實際上也擁有可用于治療疾病的干細胞。
人體的適應能力要大大超過此前的預計,多倫多大學研究人員的新發(fā)現顯然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新證據。
【編 輯:侯 婷】